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斗门旧街

点击率:5681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西临珠江水系的虎跳门水道,东枕黄杨山,背山面水,壮丽富饶,因地形如“斗”,且为珠江口西岸门户,故以“斗门”冠之。全镇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6万,年均气温24 ℃ ,四季长青,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拥有“一山一寺一温泉,一皇一将一家族”独特旅游资源,2002年被定为省级中心镇,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镇。

 

一、全景--斗门旧街全景.jpg

斗门古街全景

 

斗门镇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俗称斗门墟,从宋朝开始便一直是地方行政机关驻地。斗门宋代前称黄子围,属新会潮居都;宋绍兴22年(1152年)划归香山县管辖,改称潮居乡;明洪武14年(1381)改称黄梁都;清光绪六年(1880)改称黄梁镇;宣统二年(1910)改称香山县第八区;建国后1951年3月以后称中山县第八区;1965年7月19日成立斗门县;1983年3月归属珠海市、2001年7月31日撤县成立斗门区。沿革称谓虽有所不同,但都没有改变辖区内斗门镇的“中心镇”、“重点镇”的位置。世世代代的南粤人在这里披荆斩棘,奋斗不息,南宋皇族后裔赵氏一族在宋末移居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一、全景--美丽的斗门镇旧街全景(梁根鹏摄影).jpg

斗门旧街自古以来便是一条具集市贸易功能的商业街,位于斗门镇核心区域,全长500多米,宽7.5米,由石板路串联贯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商坐卖四方云集。沿街紧密排列的商铺骑楼,是一处横卧在南粤大地上的兼具中西建筑风格的独特建筑群。

整条旧街由加拿大牧师、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吸取南洋岛国之建筑理念、秉承中国岭南建筑之风骚,有机融合而成。全街呈“丁”字形,汇聚了200多间商铺、500多户商家,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整齐排列,保留着高挑的骑楼风格和典型的欧式外饰;房顶上竖立着的尖顶装饰柱,拱形门窗上镶嵌着七彩缤纷的压花玻璃,门厅上悬挂着精致的欧式壁灯,墙壁上雕刻着繁复花纹,尽情展示着典型的西洋风格和浓郁异国情调。

 

二、局部斗门旧街右侧2.jpg

 

斗门旧街踞城临海,水陆交通畅达,是当时的珠三角南岸各类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繁盛时道上车水马龙、人群接踵摩肩,江湖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商贾坐贩数不胜数,作坊、茶楼、酒肆熙熙攘攘,港币、洋货充盈市场,来自周边五乡十八村的各类农副产品堆积如山。有品类繁多的专营店铺:如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中药店,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米铺,还建有基督教福音堂和天主教德式二层教堂。

 

四、人物--理发.jpg

理发

四、人物--旧街老人.jpg

古街老人

三、店铺--柱式雕花.jpg

店铺——柱式雕花

 

二、局部--柱廊式骑楼建筑.jpg

柱廊式骑楼建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斗门旧街的侨汇金融业务。斗门是著名的侨乡,早在民国九年(1920)斗门镇人赵崇光就开办了“金山庄”(钱庄),后又有“南方”、“顺昌盛”、“兆兴隆”、“胜兰”等7家“金山庄”陆续开业,经营侨汇收转、借贷等业务,很多华侨把在国外赚到的钱,通过“金山庄”汇回家乡,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养家置业,较富裕的还在国内办工厂、捐校舍、济乡民,做慈善。195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斗门营业所开业时,还有“章荣”、“南方”、“顺昌隆”、“永同昌”和“兆兴隆”等五间金山庄在继续经营侨汇业务。1958年,这五间金山庄联营,取名为“斗门侨批业联营社”。 这在当时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较早经营侨汇金融兑换业务的商号,也是当时广东省经营该类金融业务最多的商铺聚集区之一。

目前,斗门旧街整体格局保存完好,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商铺尚有34间,虽历经沧桑,仍保存较好。至今虽然繁华隐去,但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还处处透露出古朴而又浓厚的商业气息,是珠三角在这个领域的唯一瑰宝。香港电视剧《再见艳阳天》曾在此取景拍摄。

 

 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