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街,历久弥新:斗门旧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点击率:4304

斗门旧街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位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城区内,属于斗门墟场的核心地带,东倚黄杨山,西临虎跳门水道。四周分别与珠海市区、澳门、江门市、中山市毗邻,水陆交通进出畅达,水路船只可直达广州、香港、澳门;陆路四通八达,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居兴旺。

据明嘉靖(1522—1566)版《香山县志》记载,斗门旧街在当时已成墟市:“斗门墟在黄梁都,二、五、八日”。斗门墟集市贸易的发展兴盛则要从清朝设立斗门巡检的雍正十一年(1733)始。当时“斗门土城”设有露天市场,农民与商贩在大街两旁摆卖产(商)品。土城里有猪仔街(现和平街)、卖糍街(现城里街)、卖姜街(现二马路)、牛岗街(现民主街)、卖鸡街(现南村拱北里)、卖猫街(现上淋街)。还有卖猪苗的设在清波门,称墟廊(现和风中学旧门右侧);卖糍街近城门口处专卖竹制品、柴草等山货。农历每月逢二、五、八为墟期(延续至今)。正月初八的新年墟期,许多贫苦家庭的青壮年都集中在墟中,等候雇主挑拣当“耕仔”,称为“考市”。

 

三、店铺--9.jpg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大开。据《斗门镇志》记载, “初时居民是外来的小商小贩寄住,后逐渐定居,全墟分三个管理片:大马路片、民主街片、南村片。是全镇集市贸易中心。”,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每逢墟日,墟内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热闹纷繁。周边的商人、本地的华侨和外国传教土看中了斗门土城,纷至沓来,投资经商、办教堂。此后墟内街道洋货繁多,逐步加快了斗门土城中西商业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之后,在主街道两旁逐步建起了平房式的店铺,这就是斗门旧街的雏形。

民国初期,墟内发生一场大火,除“胜兰”金山庄外其余店铺全部烧毁。过了不久,又陆续建起了新的商铺。

民国十七年(1928),由于商贸业的迅速发展,原来墟内狭窄的街道、矮小的店铺已满足不了需要。时任八区区长的欧亦豪提出由各乡派出人员成立“斗门墟建设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与各商家一起酝酿扩宽街道,重建店铺,并由当时在斗门墟内传教士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牧师等人负责统筹规划设计。

民国21年(1932),新的斗门街重新建成。原来弯曲且狭窄的街道,变成了一条长约500米、宽7.5米、南通乾务、北往大赤坎的大马路,与西北走向的百米长二马路组合成“丁”字形主街道。街道内有200多间博采欧式、南洋、中国岭南等地建筑精华而建成的具中西合璧风格的商铺,共聚集5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经营的范围包括布匹、日用百货、饼食、杂货、咸杂、酿酒、大米、酱料、陶瓷、山货、酒楼食肆、烧腊、纸宝文具、鞋帽、药材、染衣、肉类、木屐、禽畜、农具、农副产品和小手工业加工、当铺银号、服务业等。此后斗门旧街的商业体系已趋成型,街道两边帘旗飘飘、牌匾相连,贸易繁荣,进入鼎盛时期。

1951年,中山县在斗门旧街设立物资供应站,成为斗门地区最早的商业点之一。

1953年3月,中山县第九区供销合作社在斗门旧街成立;同年12月中国百货公司石岐支公司在“美华章”商号设立门市部;1954年粤中百货公司江门支公司在斗门旧街设置百货门市部;同年,粤中食品公司石岐公司成立后,在斗门旧街成立食品站。这样在建国后的几年内,斗门墟的国有商业网就迅速、完善地建立起来了。

目前,斗门旧街整体格局还保持原来风貌,保存较好的商铺尚有86间,基本保留原有商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