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林立,繁盛一时:斗门旧街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点击率:5228

漫步在斗门旧街,那一幢幢商、住两宜的柱廊骑楼式建筑沿着街道两旁一直向前延伸。这些建筑都保留着高挑的骑楼风格和典型的欧式外饰,拱形圆门、尖顶装饰柱、彩色玻璃、欧式壁灯、商铺牌匾、汉字招牌等,都在显示着传统的岭南情调和独特的“西洋”建筑风格的高度和谐统一。

民国30年时,斗门旧街已拥有丽华祥、广英麟、广英祥、美华章、合群、大昌、祥盛等十多间绸匹铺;有永同兴,美新、美的、大中华等多间百货店;有新丽生(楼上是怡然茶楼,沦陷时期是维持会址),成茂隆、泗美隆等杂货铺;有荣昌、永祥、两合、恒栈、和华隆等山货行;有同和堂、大宁堂、天心堂、人和堂、大安堂、三角、时和药局等药材行。经大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原大安堂铺面现还保留着 “南北药材、中西丸散”和“陈守志书”等阴刻文字。    

三、店铺--彩色玻璃.jpg

彩色玻璃

 

三、店铺--“广英祥”绸匹商行旧址内部天井特写.jpg

“广英祥”绸匹商行旧址内部天井特写

 

三、店铺--“广英祥”绸匹商行旧址内部木质楼梯.jpg

“广英祥”绸匹商行旧址内部木质楼梯

 

三、店铺3.jpg

广英祥商号旧址外貌全景

 

三、店铺--广英祥商号旧址内部.jpg

广英祥上号旧址内部

 

三、店铺--窗户.jpg

窗户

 

三、店铺--残存的旧街商铺内部.jpg

残存的旧街商铺内部

 

斗门旧街宗教文化在光绪33年(1907)由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籍、建筑师嘉理慰夫妇和周照明先生等在斗门土城猪仔街租了一间平房,创立了斗门浸信会福音堂。民国二年(1913)嘉理慰牧师等三人在二马路购买两间平房拆建,建立了属于教会自己物业的福音堂(在现二马路11号)160平方米。民国14年(1925)在城里街西北(现斗门镇汽车站)建了一幢土木结构、德国式的二屋楼房的天主教堂。浸信会福音堂与天主教堂的设立,开始了斗门地区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

斗门旧街是当时斗门文化教育的中心,咸丰八年(1858)即斗门旧街一侧创办了凤岗乡学,光绪十四年(1888),由两广巡抚荔山人黄槐森主持在凤山修建“和风书院”,成为当时黄梁都(镇)及中山县七、八、九区的最高学府。百十年间先后易名“和风学堂”、“和风中学”、 “和风师范学校”、“中山县第八区中学”、“中山县第六初级中学”、“斗门中学”等,教学质量总保持在上游水平。

斗门镇是著名的侨乡,所以斗门旧街开设了不少专为华侨服务的钱庄。早在民国九年(即1920年),赵崇光的钱庄“金山庄”已开业,之后还有赵荫香的“协昌”、赵美芳的“华隆”;罗连耀的“大昌”、谭康的“永同昌”;邝章荣的“章荣”钱庄还兼营中西货品。铺面现在还阴刻着“章荣”和骑楼柱的“章荣选办环球货品”等字样。此外,还有“南方”、“顺昌盛”、“兆兴隆”、“胜兰”等多家金山庄。建国后(195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山支行斗门营业所在“泰昌”开业时,“章荣”、“南方”、“顺昌隆”、“永同昌”和“兆兴隆”等五间金山庄还在继续经营侨汇业务。1958年,这五间金山庄联合经营,取名为“斗门侨批业联营社”,社址设在“章荣”。

另外,斗门旧街的典当行业也早在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就已经出现。当时旧街的第一家当铺是赵荫香开的“同安”,之后有赵卓彭的“振兴押”等4间当铺开业。

 

三、店铺--房顶.jpg

店铺房顶

 

三、店铺--红木门.jpg

店铺红木门

 

三、店铺--旧街店铺旧时“防盗门”-拉笼-既通风又防盗.jpg

旧街店铺旧时“防盗门”一拉笼-既通风又防盗

 

旧街内有米铺二十多间:大马路有赵业豪的“合昌”、刘买欢的“源昌隆”、黄益才的“益丰”、邝天光的“顺天隆”、赵求的“就昌隆”;在二马路的有赵锡棠的“洽和行”、朱华厚和赵德信的“厚信”、邝护的“成和隆”、陈老生的“生记”、还有邝天安在城里街的“天安”;在群众街的有赵振正的“正安”、赵德贵的“德荣”、赵文洲的“文园”等。还有“联益”、“荣发”、“泰隆栈”、“广发隆”、“广益纸料酒米铺”、“宏发隆杂货酒米铺”等多间酒米铺。

 

三、店铺--美华章商号外景.jpg

美华街商号外景

美华章商号彩色玻璃窗

 

美华章商号窗檐

 

旧街饮食业兴旺,茶楼食肆颇多。有南门赵崇光的“斗门茶室”、小濠涌人的“民众茶楼”,以及“金记”、云吞李和卖糍街十几间食店等。还有“南昌盛”、“和生隆”等多间酱料、凉果铺,有“品珍”等多家饼铺。

经营其他项目的有“万福”、“大发”、“志成”等纸宝、文具店;有出租单车和人力车的“近记”和“顺天隆”;“鸿留”、“黑白”等照相馆;还有在牛岗街的卖杉竹、造家私、农具和由台山人开的打铁铺,以及“斗门”、“工农”两间客栈等。

斗门旧街还孕育了八音锣鼓柜、编盒箩、濑糍水等颇具岭南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柜是用大小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成套戏曲,因必备一座装饰华丽、状如有檐无盖的长方形亭子来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故而得名。锣鼓柜内装敲击、吹奏、拉弦、弹拨四类民族乐器,以“柜”为单位,以乐社名称制作锦旗,组成一个演奏班子。演奏者多为街坊中吹、打、弹、奏的好手。每逢年节或庙会神诞则组织演奏或上街游行助兴。流动演奏时,由四个挑夫抬着锣鼓柜,前面帅旗引领,旁边罗伞簇拥,柜内放大锣和鼓板等乐器,而大钹等乐器则由演奏人员各自拿在手里乐曲以大小唢呐为主调,吹奏粤曲曲牌、广东音乐、“封相锣鼓”及“西秦”、“大棚”等曲目。编盒箩是利用南方多竹的自然环境,旧街人们闲暇时,利用细竹条或细竹片,编制各式各样的盒子或者带盖的小篮子,然后贴上一个大红色“喜”字,逢年过节装满礼品赠送亲朋好友。濑糍水是一种民间美味,需先把大米研磨成粉,和成米浆,然后用半个椰子壳盛满米浆移到滚水上方不停摇转,使米浆从椰壳的小空处顺流而下,煮熟盛出,再配以鸡杂、猪杂,一道细滑可口的美味便呈现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