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迥异,独领风骚:斗门旧街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点击率:3873

斗门旧街的主体建筑规格近似,参差错落,融合了中西方各国建筑的风格,使旧街在建筑形态中显得独领风骚。居民除了对小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改造装修外,大多都延续了其商铺店面的功能,基本上每座建筑都保留着高挑的骑楼风格和典型的欧式外饰,有的还有十分精美的南洋式的窗雕。

 

三、店铺--欧式建筑风格特写.jpg

店铺——欧式建筑风格特写

 

 骑楼最早起源于欧洲,后经南洋传入中国的南方。据倪俊明《广东军政府与骑楼》一文中所载:“辛亥革命后,1912年广东军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凡堤岸和各马路建造店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骑脚楼”。这样骑楼遂成为民国时期南方各县区街道建设的营造法式。这种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了中外经典设计的特色。皆因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非常适合广东阳光照射强、瞬间即来暴雨的自然条件,利于人们遮阳挡雨。

旧街的骑楼大多是两层,也有三四层不等的。有的骑楼摆设为前铺后仓楼住人,有的下铺上仓另住人,这些骑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层全部是商铺。

斗门旧街从规划到建设均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把原来弯曲且狭窄的街道,用风水学的原理,建起了既不弯曲,也不很直的南北向的大马路和东西走向的二马路,近似“丁”形,而且把西方的建筑文化融入进来,充满着欧式色彩,由此而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美感和异国情调。旧街现存栋骑楼式的建筑,建筑风格多样而统一,集中体现了当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景观盛大,透现了建筑史、文化史、艺术史、城镇规划史与城镇生活史的多重内涵,成为珠三角建筑史上一个历史活标本。

斗门旧街是地方文化中心,清道光年间兴建的“澄澜书院”设在斗门土城外左侧,清代兴建的“天衢书院”亦设在旧街附近,和风中学原校门设在斗门旧街的西侧,和风中学是当时黄梁都(乡)以及中山县七、八区的最高学府。斗门旧街对地方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斗门还是珠江三角洲的著名侨乡,斗门旧街记录了斗门人民的奋斗史,同时记录了华侨和港澳同胞爱祖国爱家乡难以忘怀的情愫,西洋式骑楼建筑群是侨乡的象征建筑,对研究华侨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